时间: 2023-12-14 09:22:38 | 作者: 眼影
我们和读者朋友们、服装同行朋友们必将共同思考一个问题:中国的服装消费市场会属于“我们”吗?当然,后面的这个“我们”是指国内的服装品牌们!
中国服装消费市场之大毋庸置疑,近些年太多的人都在关心中国服装品牌难做的问题。有说受电商冲击的、有说被成本影响的、也有说被国外品牌挤兑的,各种声音都有,很少有服装品牌自己发声说是自己哪方面没做好所致,难道真的如此吗?
1、线上平台发展到今天,仅阿里巴巴一家年度交易额超万亿,我们没查到准确的服装类交易额占比,按10%计一年最少有几千亿服装消费生意在线上完成了,这块被线上品牌“抢”走的大蛋糕不小。当然,大部分线上品牌的知名度与规模都不及线下品牌,而且这些线上品牌发展到今天,早已面临规模瓶颈,它们同样处在转型、或再发展的窘境中。
2、成本上升是全行业问题,原材料成本值的变化是周期性的,像棉花。成本上升导致的售价与利润之间的“被动”关系很难用其他转移的方式破解,好像只有通过运行效率的提升才能根本解决。但是,具体举措呢?暂时还没看到好的做法。目前,国内稍有一定的影响力的服装品牌大部分上市了,从这一些企业的经营数据里暂时还看不到这方面的资讯!
3、近10年外资品牌在一步一步的渗透国内市场,仅优衣库一年在中国市场的零售就超过150亿,还有ZARA、H&M、GAP等等,还有别的很多的。被这些外资品牌们“抢”走的又是数千亿的生意份额。
十五年前的上海、北京、深圳等国内一线市场就是佐丹奴、班尼路、真维斯们的天下;中间(约在2005-2010年间)曾经看到过美特斯邦威、李宁的身影(指在一线市场);现在呢?国内一线市场主流商圈几乎看不到本土主流服装品牌(部分女装品牌除外)的身影,国内的一线市场早已是外资品牌们的天下。
曾经有很多老板们以为,自己最熟悉中国市场,有着本土优势。在失去一线市场后,所谓熟悉的本土优势难道只能是二线、三线或者更低的四线市场?问题又来了,能守得住吗?如果这些市场真的很好,那些外资竞争者们难道会无动于衷么?当然不会!
过去的二十年,在巨大的市场增长红利前,方法与事情本身正确与否都不重要,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
但市场从1.0阶段走向2.0阶段时,怎么样发展比发展本身就更重要了。在1.0阶段,很多的方法与事情本身放到现在的2.0阶段看,显然是错的!
本系列将从“如何建仓库、怎么样对待库存及怎么样做商品采购”三个方面彻底阐述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的重要性!
《辞海》对“理念”解释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观念。通常指思想。有时亦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
呵呵,当然并非是咬文嚼字讲道理啦。中国服装、运动行业在经过20年的发展过程后,如果要用一句大多数人共同认知的话来概括当下的中国服装品牌,非常有可能就是“困境大于机遇”!
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过去我们大家都认为对的很多东西可能都是错的,按照过去的设想所做的沉淀居然对未来的发展没什么用!
公司或品牌运营,首先要解决的必然是运营效率,保证高效运作的前提是流程、制度、技术与设施四大要素需正确;而正确的的流程、制度、技术与设施都由正确的理念所确定。
“未来,肯定不可能再回到过去”这句话不久前马云刚说过。一直被热议的中国服装(品牌)市场的未来,用这句话来形容就太贴切了。
过去大家一个起跑线,规模都比较小,比拼的是速度,主要是开店的速度。从1995年开始到2015年的20年间,所有中国服装品牌的成功就是看谁家开店的速度快、数量多!一旦开店节奏放缓或者停止,品牌几乎立即陷入危机。
1995年到2005年间,是看佐丹奴、班尼路、真维斯三家品牌的开店速度,等它们开店的狂潮退去(这期间,这三家品牌的股东们在中国市场没少赚钱),开店的接力大棒则由国内本土品牌们扛起;2000-2010年进入本土服装品牌的更快速开店的浪潮,迎来了中国服装品牌发展的“钻石”十年,无论是杉杉、雅戈尔;美邦、李宁;还是森马、安踏;还是欧时力、太平鸟;还是卡宾、江南布衣;还是报喜鸟、希努尔;还是七匹狼、九牧王;还是百丽、达芙妮们,等等,所有品牌都是快速开店的受益者,老板们都是喜笑颜开、信心爆棚,开店速度慢的品牌只能怨自己了,无论开多开少,中国市场的消费者们造就了一大批服装界的亿万富翁。
第一阶段的佐丹奴们因自身因素,早早的停下了开店速度,发展的困境很快来了。事实上到2010年前后,这几家港资背景的品牌集体退出了国内服装竞争的第一阵营。
2010年其实是分水岭,所有参与奔跑的老板们在跨越2010年时,忽的发现一个冷酷的问题一直如影随形:做品牌难道就是开店?虽然开店能赚到钱!
后来,2010年后面的事众所周知了,因多种原因集齐爆发而导致新店再也开不下去;在疯狂开店时代开店的经营状况又非常不理想,形式急剧恶化,关店潮随之发生。
在过去每年虽有大量的新开店,也有不少的关闭店。只要新开店的数量能覆盖掉关闭店的数量,貌似一切都没什么问题;等到新店开不出来时,品牌公司发展的驱动力则截然停止。